明代“书宗”姜立纲:以《东铭册》为笔,给柳体注入三分腴润
当日本京都的国门大字在百年风雨中依然笔力沉雄时,异国匠人总会对着那方匾额惊叹:“这字筋骨里藏着盛唐气象,血肉间却带着江南烟雨。”他们未必知晓,这跨越重洋的书法传奇,出自一位温州瑞安人的笔下——明代书法�姜立纲��。而他传世的楷书巨作《东铭册》,恰如一部“书法进
当日本京都的国门大字在百年风雨中依然笔力沉雄时,异国匠人总会对着那方匾额惊叹:“这字筋骨里藏着盛唐气象,血肉间却带着江南烟雨。”他们未必知晓,这跨越重洋的书法传奇,出自一位温州瑞安人的笔下——明代书法�姜立纲��。而他传世的楷书巨作《东铭册》,恰如一部“书法进
柳公权以楷书见长,行草书作品极少,这幅《蒙诏帖》可谓是柳公权行草最佳代表作。然而,在多数初学者尤其是外行人看来,这几乎是一幅很难欣赏的“丑书”。可就是这幅“丑书”面孔,缘何被后人列入“天下第六行书”?